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> 社会万象 > 正文

美人变老了,莫抛弃

时间:2023-03-27 11:09:24 来源:本站 阅读:4624417次

作者 | 张静

日前,韩国电视台报道杨紫琼获奖感言时,删除了她提及的女性部分,引发网友激烈批评。

网友们的反对表明,杨紫琼“封后”的意义,不仅在获奖本身,还在于获奖感言中的激励:“希望所有女性,不要听信任何人告诉你,你已经过了你的黄金期,永远不要放弃!”

杨紫琼激励了两类群体:好莱坞的亚裔演员、中年女演员。所以,和她一样亚裔、中年的吴珊卓,才会在杨紫琼获奖时欢欣雀跃,“高兴到模糊”。

无论是在现场真心为杨紫琼欢呼的好莱坞中年女演员们,还是身处于现实世界的中年女性们,或许都曾或多或少遭遇过“已过黄金期”“年华已逝”的评价,甚至因此自我怀疑、自我放弃。

杨紫琼的成功,激励着我们跨越年龄的无形障碍,让我们知道未来仍然充满着希望和可能,仍然有权利拥有梦想。

这种成功榜样不仅发生在好莱坞,也发生在国内。

不止中年,去年,67岁的奚美娟凭借电影《妈妈!》斩获金鸡奖“最佳女主角”奖,和她一起参演该影片的吴彦姝,已经84岁了,也于去年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“最佳女主角”奖。

凭借《妈妈!》斩获金鸡奖“最佳女主角”奖的奚美娟(右),与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“最佳女主角”奖的吴彦姝(左)

凭借《妈妈!》斩获金鸡奖“最佳女主角”奖的奚美娟(右),与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“最佳女主角”奖的吴彦姝(左)

这一切得多难,从海清和姚晨的公开发言中可见一斑。她们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女演员不再年轻后面临的困境:能选择的角色单薄、扁平、刻板,没有发挥空间。

业内共识是,年轻人才有号召力、吸引力,从剧本创作开始,主角便先在地设定为年轻人,中年女演员只能演恶婆婆、唠叨妈妈等工具人角色。

幸好,变化在悄然发生。以中(老)年女性作为主角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,这代表着资本对市场的敏锐捕捉,折射出现实中的中(老)年女性越来越能够拥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,终于能够被听见、被看见。

中(老)年女演员的春天,已到来。

突围成功的中年女性

杨紫琼在其奥斯卡获奖影片《瞬息全宇宙》中饰演了一位中年母亲伊芙琳,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洗衣店,而她的生活就像店内不停旋转的洗衣机一样,从无片刻休息。

她要管语言不通的父亲衣食住行,要帮洗衣店客人解决繁杂问题,要为洗衣店做复杂的税务,还要担心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女儿。

虽然她用尽全力,生活却如走钢丝般,随时可能坠落。丈夫准备和她离婚,女儿和她无法和谐相处,洗衣店的税务出现严重问题,多重压力之下的生活令人窒息。

在她被现实生活裹挟得“再多想一件事脑子就会爆炸”之时,却突然有了在多重宇宙间穿梭的机会。

《瞬息全宇宙》中的“多重宇宙”

《瞬息全宇宙》中的“多重宇宙”

所谓的多重宇宙,从伊芙琳的角度简单地讲,就是在她长长的一生中,每次面临选择时都会有不同轨迹,分裂出不同的宇宙。在其他选择下,她成为了国际影星、戏剧花旦、厨师……当下选择的她,是最失败的人生,也正因为如此,她拥有了可以连接所有宇宙的能力,于是,她成为拯救世界的不二人选。

多重宇宙设定下,伊芙琳获得冲破中年女性多重角色困局的机会,有了再次实现当年诸多梦想的可能,也最终拯救了世界,实现了自我价值。

和以往许多影视中的中年女性角色不同,这部影片不再截取只言片语,不再是刻板形象,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设定,有她过往人生种种的选择和可能,有当下回望的遗憾,有面对未来的憧憬和挫折。

奇迹般地,现实中的杨紫琼和影视中的伊芙琳遥相呼应,成功走向突破“中女”困局、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满结局。

去年,和《瞬息全宇宙》一样,着眼于中年乃至老年女性生活的电影,还有杨荔钠导演的《妈妈!》,讲述的是阿尔兹海默症女儿冯济真和妈妈蒋玉芝相依为命的故事。

《妈妈!》剧照

《妈妈!》剧照

冯济真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师,但她一直为年轻懵懂时对父亲的冷漠而悔恨,为父亲的离世而自责。为此,她惩罚自己一生未婚,毕生夙愿是整理出版父亲的考古笔记,或许这也是她所定义的救赎。

可是,笔记尚未整理完成,疾病却提前来访。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后,她开始幻视,在想象中与父亲重逢,重温幼时三口之家的温馨;她开始失忆,不记得铭记于心的知识,忘记了回家的路。最后,她逐渐失去独立生存能力,不能再自如操控身体。

冯济真的母亲已85岁高龄,此前一直是女儿照顾,还总是“调皮”不听话,不按时吃药,躺在地板上睡觉,要女儿去房间哄她睡。

得知女儿生病后,母亲开始每天练习平板支撑、洗衣做饭,她对65岁的女儿说:“别怕,妈妈在”。

影片捕捉到了过往人生在中年女性心中刻下的伤痕,细致描摹了她们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催促时,恐惧的同时又坦然迎接一切。

总之,两部影片中的中年女性,都不再只是一个“身份象征”,不仅仅作为婆婆、妈妈、妻子而存在,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,成为小世界的中心人物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些成功的中年女性角色,终于从重重“身份”中突围,成为主体。

女演员的中年危机

国内中年女演员的成功突围,或许有一部分归功于此前部分女演员的呼吁。

“中年女演员的困局”这个话题,其实是老生常谈。2018年,陈冲就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能选的戏并不多,因为“在当今的文化中,很少能写到有可看性的成熟女人,一般是喜欢年轻漂亮的。”

惠英红也曾透露,38岁那年,她突然无戏可拍。因而患上抑郁症,整整五年无法走出房门,甚至曾经自杀未果。

惠英红

惠英红

这几年,在个别女演员的呼吁下,中年女演员的困境越来越受到关注。海清就曾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中直言中年女演员缺少机会:“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动的,市场、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,甚至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。岁月赋予我们经验,皱纹,阅历,我们足够专业。希望大家给我们更多机会!”

但是,她的勇敢呼吁却被群嘲,有网友说她几句话“得罪半个娱乐圈”,有人称她这是“当众要饭”。

但姚晨却随后发博称支持海清的发声,“这种职业困境也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圈”。她也在“星空演讲”时说:“过去五年里,我生了两个孩子,错过了很多好导演的好项目,等再回到职场时,我的事业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。”

海清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中直言中年女演员缺少机会

或许这些发声不一定会直接给她们本人带来多少机会,甚至“得不偿失”,但确实让中年女演员的困境“出圈”,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。

这种关注极其必要,因为现状并非中年女演员们可以凭借自身力量改变的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崔辰认为,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是整体创作生态的问题,在剧本创作的形象谱系中,缺乏有个性又有张力的中年女性形象,这个局面的改变,需要整体创作生态的调整。

角色的单一,是影视之外角色代表的群体的边缘困境。好莱坞史上第一位华人影星黄柳霜曾说,她去世后的墓志铭应该是:我死过上千回。因为她在好莱坞中总是扮演边缘角色,被编剧潦草写死。

华裔女演员所饰演角色的边缘,正是华裔群体在欧美话语权微弱、号召力不强的体现。

贾静雯在电影《瀑布》里饰演一位因巨大生活压力身患“思觉失调”症的单亲妈妈

贾静雯在电影《瀑布》里饰演一位因巨大生活压力身患“思觉失调”症的单亲妈妈

与其类似,《梦华录》导演杨阳认为,在如今的市场上,有一部分观众会默认年轻人不爱看中年演员去演戏,认为只有那些低年龄段的演员在观众当中才具有号召力。

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,都更青睐于关注青春靓丽的年轻女性。因而更符合审美和消费需求的年轻女演员才能成为主角和重心。

在父权制社会,波伏娃认为男人是主体,是绝对,而女人是他者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在演艺圈中,中年女演员则是“他者的他者”。

“不可见”的中年女性

影视中的审美,是现实中审美的折射。中年女性角色在影视剧中的“边缘”,正是因为现实里中年女性在舆论场中“不可见”。

这种不可见,一部分原因是重重身份之下,中年女性不再能拥有“自我”。前段时间,一位女孩初中辍学打工,却一步步通过自考等方式重获学历,最终成功去香港读博的故事火遍全网,那位女孩说她十年之内不会考虑生育,因为她不觉得女性可以兼得事业、自我和孩子。

初中辍学打工到香港读博的女孩小小

初中辍学打工到香港读博的女孩小小

这种不可兼得正是困住许多中年女性的网。和《瞬息全宇宙》中的妈妈一样,现实中的中年女性在女儿、妻子和母亲的多种身份压力之下喘不过气,她们作为“辅助者”的角色服务着他人,却难以拥有实现自我的机会。对她们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是“贤惠”“牺牲”“付出”的程度。对她们而言,“梦想”二字已然遥远。

不再有梦想和希望的她们,天然地成为弱者,甚至被歧视。这种年龄歧视几乎“赤裸裸”地展现在各个角落,“老女人”“黄脸婆”等词语对女人客观的“老去”进行谩骂。就连中年女性自身也深陷在容貌恐惧、年龄焦虑之中。

吊诡的是,年龄歧视在男性身上很少见,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曾一果等人撰文认为,男性年龄增长通常是更加成熟、稳重的标志,但对女性而言,年龄增长则意味着衰老和虚弱。

这种对男女年华老去的不同态度,某种程度上是被建构的结果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认为,从对“妇人之见”的轻慢,到“河东狮吼”的调侃,再到“徐娘半老”的感慨,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在文化和实践中点滴成型。

在父权制社会,波伏娃认为男人是主体,是绝对,而女人是他者 /《世界上最糟糕的人》剧照

在父权制社会,波伏娃认为男人是主体,是绝对,而女人是他者 /《世界上最糟糕的人》剧照

中年女性群体被这些话语塑造着自我认知,用自我规训进一步维系着刻板印象。这种观点应和了福柯的说法:无论是再普通不过的知识还是话语,都隐含着一种权力的微观运作。

与此同时,消费社会也成为加剧女性年龄歧视重要推动力。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·菲泽斯通认为年轻女性身体已经成为消费文化中的一个普世化形象。这种形象已然成为引发女性焦虑的“触发器”,在大小荧幕、街边广告中狂轰乱炸。

曾一果认为,为了吸引年轻人,文化产品也竭力讨好年轻人口味。当媒介、资本与商业合谋,不断塑造着“黄脸婆”等污名化形象和“年轻才是真理”的价值论调,自然会加剧女性对于年龄的焦虑与恐慌感。在这种消费文化的带动之下,女性本身也无法直面衰老,用各种方式抵抗衰老的过程,正是听命于男权话语建构出的审美标准。

转机的发生

在前几年的呼吁下,转机正在出现。

近两年,以中年女性为主角的影视作品、综艺节目越来越多,《俗女养成记》《爱情神话》《小敏家》等,都受到网友因“含姐量高”的称赞;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《再见爱人》等综艺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。

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背后有资本的推动,其中也不乏一些打着“姐力量”旗号、但本质仍是在贩卖“年龄焦虑”、推崇“少女感”、迎合“白幼瘦”审美的节目,但舆论场上对中年女性的关注与话题正从“糟糠之妻”的形象转变为“成熟力量”的代表。

曾经被力捧的“少女感”明星街拍,如今被弃若敝履;曾经清一色“白瘦幼”人设,如今不再是绝对统一市场的审美。

当下让网友们崇拜的,是《狂飙》中的大嫂陈书婷,剧中的大嫂不再是躲在大哥背后的女人,而是“谁跟她结婚谁就成大哥”的“大佬本佬”;让网友们产生共鸣的,是《俗女养成记》中“一事无成”的陈嘉玲,她四十几岁仍未婚未育,且事业平平,但一番波折之后仍然坚信“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开始”。

《狂飙》中的大嫂陈书婷

《狂飙》中的大嫂陈书婷

这种转变,代表着资本敏锐地察觉市场的变化,代表着社会中关于女性的“媚青”文化某种程度地松动。

这种松动,很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社会上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年女性自身,终于摆脱了自我审视与自我规训。

影后咏梅在公开场合呼吁记者不要给她修图,即使修也不好修掉皱纹,“那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”。

杨紫琼激励“所有女性,不要听信任何人告诉你,你已经过了你的黄金期,永远不要放弃!”

这种与年龄和解的态度,或许是不再以被凝视的目光自我审视的结果。戴锦华曾表示,很多时候女性本身也在内化来自男性的审视,当女性不再想象和关注类似审视时,便会赢得一个真正自我解放的时刻。

期待更多的中年、老年女性摆脱“被凝视”的目光,真正自我解放;期待更多的女性拥有话语权,被听见、被看见。

摘要:怎么上youtube ,怎么上twitter
顶一下
踩一下
TAGS标签:怎么上youtube ,怎么上twitter